《疯狂的赛车》发布会上的导演宁浩
记者来到宁浩的一处工作室。这里并不疯狂,甚至没什么电影的气氛,简洁单调,仿佛主人随时会再次启程——就像宁浩说新作《无人区》3月份就会开机一样。
上次见到宁浩,还要追溯到《疯狂的石头》刚成片之后,那时的宁浩还有些涩,压制着自己那颗骄傲而不安的心。岁月没有给现在的他带来太多变化,粗糙地讲,就是有一些成熟吧。还有他瘦了,但他在电影上的胃口却越来越大。宁浩当年那份隐隐的自信,现在终于有所抬头。他说《赛车》的票房一定会超过《石头》。他说我们的工业会越来越好。
宁浩依然有趣,他的表达风格就像《疯狂的赛车》,多料而紧凑,有自己的逻辑,并且很猛,可惜有一些限制级的段落,被记者删减了。他说现在的《赛车》已经与当初他构思的那个故事相差很远了,“我经常种个倭瓜,然后长个柳树”,交谈中宁浩有许多黑色幽默的言辞,我们决定不在每一处都加上“(笑)”了,你自己想笑就笑吧。
此次如同《赛车》般多线交叉的采访,从探寻“宁浩是怎样一个影迷”开始……
“我不太了解女人怎么写啊?”
我喜欢个性清楚的类型片
为什么要拍一个比《石头》更复杂的“同质片”呢?宁浩的解释很严肃。“最大的动力就是做一个类型片,《石头》是一种类型,还需要再做一个。因为一个不是类型,它只是一部电影,俩儿就是一类电影了。做类型片对中国电影特别有帮助。类型片可以复制,这对工业才有帮助,别人来也可以做,里面有些必然的元素,拿出来就能用,所以我这么干,就有点价值”。宁浩又说:“中国之前没有(类型片),但是国外有,虽然没法说它就是动作片、爱情片、恐怖片,但它是个类型,新的类型,看过你会觉得特征很明确,我喜欢这种个性清楚的类型片。下一个要做的是西部片(《无人区》),我觉得西部片属于个性更清楚的一种,只需一个镜头,你就知道它是西部片。”不过宁浩既不想走传统的西部片路线,也不想走日本的《寿喜烧西部片》或者韩国的《好家伙、坏家伙、怪家伙》的风格,“日韩那俩儿我不是很喜欢,它们更多还是站在解构的角度上。其实,美国西部片传统的东西已经死了,20年前就消失了。美国西部片是以变体形式重新出现的,比如《不可饶恕》,虽然还是伊斯特伍德这老牛仔,但电影已经不仅仅是讲一个西部牛仔的故事了,它在套用牛仔的形式,讲与生活与人性有关的东西,它的观点转变了,后面相继出来的一些好的,也都是观点转变了”。
那么《无人区》有哪些独特之处呢?是否仍然继续疯狂的元素?宁浩坚定地说:“没有,绝对没有,肯定不疯狂,不能再疯了,累死我了。西部片的变体出现是可以选择的方向。《无人区》算是西部公路片吧,关于自我认知,是一个人穿越西部的过程,是逃亡的故事。它是单线式的,虽然也有多线的感觉,但主线很清晰。”
赛车》中难度最大的戏是“恐怖片”
当被问及《赛车》中哪段戏最难拍时,宁浩给出的回答是“难度最大的我给剪掉了,当时拍了一段恐怖片”,为什么要拍恐怖片呢?“当时想尝试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拍恐怖片。拍了三天三夜,剪出来还真挺恐怖。那是一段很长的悬疑的梦境,9分钟”,至于为什么最终剪掉了,“因为发现它跟整个片子没关系。现在连一分钟都不到,就黄渤中枪的那部分。挺心疼的,但还是剪掉了”。
宁浩说《赛车》没有加入《石头》当年未实现的心愿,并且尽管是同一类型,但操作起来才发现没有捷径可走。“每部作品都从头来,几乎没什么可借鉴的东西,遇到的问题都是崭新的,都得重新思考。我也曾经想类型片是有些东西可以借鉴的,但不知怎么的,在操作中可没觉得哪里方便。”
《赛车》中那些“宁浩的第一次”,也都是不大不小的挑战,宁浩觉得都挺满意的。“除了第一次拍胶片之外,也是第一次拍大场面的戏。第一次跟港台地区的人合作,跟台湾地区的班底合作,他们属于完全工业化的那种,特别专业,迅速很快。还有就是第一次做特效。特效在国内的基础相对薄弱,沟通成本比较多,但效果还不错,我们也发展了嘛。我们在进步,虽然还没到菏里活那个程度,但有望比上泰国”。
宁浩最满意的部分是在哪里呢?他给出的答案是“音乐最舒服”,同时也道出了一点遗憾,“节奏感我不是太满意。特点即弱点,个性即缺陷。因为是多线,三个发动机,观众的视点会不断来回跳,这样导致线性节奏感偏弱。但三个故事也有好处,面很大,规模大,又自由,所以说你选择这种就可能失去另一种,互相影响和制约”。
《赛车》票房肯定超过《石头》
宁浩看一张碟,如果不好看就中途不看了,那么他有没有担心过观众看《赛车》时也有这种情况呢?宁浩很肯定地说:“没有。拍电影就是你尽力做,要是人家中途不爱看,那就是你干得不好呗,其实这种事儿我就从来不想。你干好了人家就看,干不好人家就走,那你也没招儿,就自己反醒呗,也只能这样呗,你担心有啥用?你用一部电影占用观众的1小时45分钟,你每占用1分钟,都要给他1分钟的东西,要不你就是在浪费人家时间,就是特别无耻。就像我特别讨厌有人打个电话但不知道说什么。人生第一成本就是时间。”谈到期待中的《赛车》的票房和口碑,宁浩说现在最想做的就是下一部片子,“不想多想这部片子了。我觉得票房上应该可以超过《石头》,因为市场的盘子变大了,拷贝数也多了,但是不是说超过《石头》就比它好,这还不一定。或者说好与不好这事儿也没法限定。我觉得我们尽力做这个事了,观众进电影院看完开心了,我就满意了”。后来他还补充道:“观众只埋喜剧的单吗?其实也不是,最重要的是好看。好莱坞的良性市场,最主流最大卖的产品也不是喜剧片。”
《赛车》的投资比《石头》多了,那么《赛车》中还有哪些受资金限制的部分吗?宁浩说:“不是哪些部分,是整体。主要是你心贪了,一到现场就总不知足,总想拍得更好。其实,如果你要一个150万的货,那么300万就绰绰有余,但你想要500万的货,那300万就不够了。如果你只有2千万,然后你要5千万的,那它肯定不够,要是你就要300万的,能拍好几个。我都是看着这个钱数,去设计它最好的可能。但另一方面,钱更多就拍得更好?也不见得。”
“把斯皮尔伯格扔到中国来拍片一样白扯”
谈及宁浩代表了一种中国新类型的电影,他接着聊起了前面说过的“工业问题”——“中国电影当现代工业来搞,才7、8年的事儿,还要给它时间。不过有一个好消息是,香港电影工业回归内地了。香港电影工业本来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旁枝,它们就是30年代中国电影工业躲避战乱才过去的。现在他们回来,我们可以重新合作,再融汇成整体。中国电影将来会越来越好。”
宁浩接着说,“一个工业的成熟,绝不是依赖于一个导演或某个人的,或者说不是依赖于精英的。美国电影牛×不是依赖于精英文化的,把斯皮尔伯格扔到中国来拍片,一样白扯。因为那是一个整体工业的准确,斯皮尔伯格拍的好,是因为他有好的摄影师、剪辑师、好的编剧、好的演员等等,那些相应的工会在保证着那些系统。资金还有保险制度。但中国现在还在弄精英文化,指望一个人来拯救。中国才是真的个人英雄主义国家,美国反倒是一个讲系统的国家,到底是哪个总统差别不会太大,总统智商指数多少不是最重要的。我们国家发展已经够快了,其它领域的系统也都有建立得很好的,我们还是要给电影一些时间吧”。 |